《三國歸晉》[三國歸晉] - 第一卷 河東督郵 第012章 路遇災民(2)

有青瓦,很多隱藏在巷子深處的不少是土坯房茅草棚。街面上雖然祥和,但是看得出來行色匆匆的各樣人都是面帶憂色,大部分是在為生活奔波,衛宣和衛崢這兩的公子哥自然是例外。因為有隨從前呼後擁,街道上的行人見到了老遠就駐足一旁讓出路來,有些認識的則低頭小聲議論着,大部分則是一臉的恭敬和羨慕。
河東郡屬於司隸校尉部,安邑是河東的治所,距離京師洛陽不過五百來里,安邑都是這樣的一番光景,不難想像那些邊遠郡縣,這就是現實。
只是讓衛宣意外的是出了安邑城往西南方向走,周圍的村莊更是一副破敗蕭條的景象。雖然村裡之間有門牆,但看得出來經久失修,視線越過斑駁的門牆能夠看到裏面更加破敗的民房。習慣了鋼筋混泥土的衛宣只有在電視里看到過哪些雲貴川大山裡的少數民族,這安邑城周圍的村莊甚至還遠遠不如。
兄弟倆一邊走,衛宣一邊搖頭嘆氣,偶爾看到捲縮在路旁的乞丐想想即將到來的冬天忍不住感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衛崢很是擔憂地看着衛宣,這位從弟從出門之後就沒有笑過,現在發出這樣的感慨,其實衛宣說的沒錯但是作為衛家的核心成員,衛崢早就習慣了!以前也沒聽說衛宣這麼悲天憫人啊,難道真的是腦子壞了?
當兩人經過兩個多時辰來到衛家莊園的時候卻發現莊園外有許多人,一些人衣衫襤褸地手裡拿着一個破陶碗乞討,少數人推着獨輪車正朝着莊園方向走,衛宣問隨行的人才知道這當中部分是衛家派下去各地收取租金的人。因為夏收已經結束,秋收也即將結束。
更多的人則聚集在衛家莊園外唉聲嘆氣。衛宣穿越前就是一個窮人,實在不忍心就下了馬來到人群中。一打聽卻讓衛宣有點意外,原來這些人大部分是衛家的佃戶或者是向衛家借貸的百姓。他們聚集在此的原因竟然是還不起借款繳不起租子!要知道這可是剛剛收穫之後啊。漫長的冬季和青黃不接的春天怎麼過?
衛宣仔細一看人群中以老幼婦孺為主,於是問旁邊的隨從這是怎麼回事,得到的答案是前些年黃巾之亂,大部分青壯都加入了黃巾軍或者被徵調去鎮壓黃巾,能夠回來的許多也是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而這裡的大部分家中的壯丁是沒有回來!
衛宣走的很慢,心情很沉重,一旁的衛崢忍不住勸道:「仲道,世道如此,富貴有命,你也不必太在意。」
「四兄,安邑如此,可想我大漢各州各郡縣的百姓是如何凄苦。如果百姓都沒有了,你我造出精製鹽來由賣給誰去。朝廷又何以治理天下?」
衛崢低頭,他本是是隨口勸說一下衛宣,看衛宣如此嚴肅他也不好繼續爭吵。卻聽衛宣對旁邊的護衛衛歡說道:「等下記得通知莊園的管事從今日開始要在莊園外設立粥棚,馬上冬天就要來了,不能讓他們這樣繼續在外挨餓。」
不等衛歡答應,衛崢連忙拉住衛宣:「仲道,你是一片仁愛之心。可是你知道你這樣的話這安邑有多少災民將會聞風而動趕往這裡?光是河東二十縣就有人口七八十萬。先前黃巾兵亂,接着連連大漢,朝廷又無力賑災,導致流民遍地。我們衛家雖然家業大一些,但也養不起這麼多的災民啊。是不是派人回家送個信,讓伯父來定奪?」
衛崢的擔心不無道理,現在的情況不是一鄉一里遭了災,是整個大漢如此,如果衛家率先在這裡開設粥棚,那麼時間長了縣裡的,郡里的災民都會趕過來,甚至一些家裡原本還能度日,只是艱難一些的都會前來。作為比衛宣年長四五歲的從兄衛崢有責任提醒衛宣。
衛宣聞言沉默了,他當然知道衛崢的擔心,而且他現在也知道衛家家大業大,但到底庫存糧食幾何,府中錢財有幾何他是沒具體數字的。而這莊園只是為了方便管理周圍的佃戶一個點,以及及時向鹽池和衛府輸送糧食的中轉站。衛家這樣的莊園還有不少,如果這裡開設粥棚其他的莊園沒有免不了會激怒慕名前來的流民。
衛宣沒有回答衛崢陰沉着臉繼續往前,很快衛宣再次被奇特的一幕吸引:一個女子單獨坐在一塊石頭上,周圍的人似乎都在頭意避開她。此女滿臉臟污目光獃滯地看着衛宣這一行人,顯得有點有氣無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