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距離滅國還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大明距離滅國還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 - 《大明:距離滅國還有七天? 他坐吃等死了》 第3章(2)

的是,千里勤王的吳三桂會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
如果他像歷史上那樣投降建奴,歷史的悲劇可能會重演。
屆時崇禎不但對不起朱家先祖,對不起戰死沙場的英靈,更對不起塗炭的生靈。
其次排除和談。
有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他不能壞了底線。
最終答案:守。
歷史上崇禎耗時十七年都無法拯救大明,一周時間他更做不了什麼。
當下唯一能做的是守住北京。
只要李自成攻不進北京,大明的基本盤就還在,歷史或許可以重新書寫。
「陛下聖明,臣等謹遵聖旨!」
李邦華帶領三十多個官員下跪領旨。
支持李明睿的官員們見狀,經過短暫的思考後,也紛紛跪地領旨。
皇帝把隨太子出行的大臣名單交由李邦華擬定,說明什麼?
說明李邦華已經在悄無聲息間受到了重用。
想去應天避難,必須向李邦華站隊。
眨眼間,朝堂半數官員跪地接旨。
魏藻德臉色凝重。
對他來說,上策是把皇帝皇子全都留下獻給李自成。
只要逼迫崇禎下了退位詔書,就是天大的功勞,李自成也會給他陞官加爵。
但若是讓太子跑了崇禎留下死守北京,事情就複雜了。
到時候不但沒有功勞,反而會被特殊針對。
他早就聽說,大順對待沒功勞的明朝官員非常殘忍。
投名狀沒了,他心裏沒底。
政治遊戲的規則是少數服從多數,現在皇帝和大部分官員都同意太子南遷。
這件事已經無法逆轉了。
只是他想不明白,換做平時崇禎肯定會猶豫不決,要麼召內閣後殿商議,要麼回宮後左思右想。
今個兒這是怎麼了?
竟然在朝堂上做了決定!
「陛下!」
魏藻德試圖喚醒曾經那個猶豫不決的崇禎。
「朕意已決!」
崇禎一口回絕魏藻德,繼續說道:「去往南京的官員務必認真輔佐太子,留在京師的全力協助朕,一起抗擊流賊!」
「是!」
四十多個官員同時回應。
「現在說第二件事。」
崇禎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剛才朕讓人算了算,京營守軍的餉銀,加上募兵的錢,有一百五十萬兩銀子的缺口。」
「現國庫空虛,無錢可用。
都說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為了抗擊流賊,眾卿想想辦法!
只要湊得百萬白銀,就能守住京師!」
文武百官非常默契的同時低下頭。
關於銀子的話題從崇禎元年一直延續到崇禎十七年,國庫每年收的錢入不敷出,如果沒有萬曆一朝攢的內帑錢,軍餉早就不夠了。
皇上讓他們湊錢,怎麼湊?
去哪湊?
如果能湊到錢,大明朝也不至於被一夥流賊攪得天翻地覆。
見眾人不說話,崇禎假笑道:「既然眾卿沒有辦法,朕倒是有個主意!」
「請萬歲明示!」
內閣首輔雖然有些不情願,但還是第一時間和皇帝打起了配合。
「捐錢!」
在場的文武官員繼續沉默,老套路了,自崇禎十六年起捐了不知多少次。
「眾卿有沒有捐銀子的?
捐銀者陞官加爵!」
崇禎表面上着急,內心是另一種想法:眾卿,朕給你們機會了,你們把握不住可別怪朕!
李邦華第一個站了出來,他清楚,崇禎要動手了。
「臣李邦華,萬曆三十一年入仕為官,家裡的一分一毫都來自朝廷,現朝廷有難,臣願將家產悉數奉上,以助剿賊。」
「好!
李邦華忠心可鑒,朕大大有賞!」
崇禎拍案而起。

猜你喜歡